一、铁力市简介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心部位,东枕小兴安岭群山,西接松嫩平原,属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部、东北部与伊春市辖区接壤,南部、东南部与依兰、通河县毗邻,西南、西北与庆安县接壤。行政区划面积为3776.3平方公里,辖5镇3乡71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人,境内有三户国有森工企业和一户农垦企业,均为县处级单位。近年来,铁力市相继荣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等国省级荣誉百余项。
二、经开区基本情况
铁力经济开发区位于铁力市中心东部,始建于2011年7月,是省政府确定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2016年5月9日,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先后荣获全省开发区先进单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经开区自启动建设以来,累计投入7亿多元相继完善了路水电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新建区209公顷达到了“十通一平”,即实现通“电力、燃气、蒸汽、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治污、雨水、有线电视管线”,土地平整,为企业快速落地、产业加速集聚筑牢硬件根基。省经开区功能环境日臻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版图的中心部位,是伊春市的南大门。既环于小兴安岭的生态圈,又环于哈尔滨的2小时经济圈,具有发达的交通优势。铁力市铁路、公路交通发达,哈佳铁路贯穿全境,哈伊公路、鸡讷公路、伊绥高速从市区通过。公路距哈尔滨市210公里,距伊春市120公里。铁路距哈尔滨市227公里,距伊春市231公里。哈尔滨至伊春林都机场距离307公里。时速250km/h哈伊高铁正在建设中,预计2026年正式通车运营,由此铁力市正式进入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
三、资源禀赋和产业情况
(一)康养旅游资源及产业情况。铁力市注重错位发展乡村游、特色民俗游,以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目前,全市有全国甲级旅游民宿1家、省五星级旅游民宿1家。岭尚十年民宿构建起多元业态矩阵,包含民宿型酒店、精品民宿、咖啡馆、茶馆、酒肆、餐厅、露营地、无动力乐园等。依托美食品鉴、风情体验等多样活动,打造出集家庭旅馆、特色餐饮、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亲子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年丰乡长山村、工农乡北星村分别获评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双丰镇前进村、年丰朝鲜族乡年丰村和爱国村获评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铁力市获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可达40万人次。铁力市积极发展“民俗民宿、农业观光、北药参观、红色文化”等乡村旅游产业,延长“医、养、游”结合产业链,重点在扩大民办医养结合产业规模和组建医养集团上寻求突破。
(二)中药材资源及产业情况。经全国第二次中药材资源普查,铁力区域内有200余种中药材,总蓄积量50万吨,其中80余种被开发利用。“铁力平贝”“铁力北五味子”“铁力中国林蛙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铁力人参” 通过欧盟有机认证。近年来,铁力依托丰富的寒地龙药资源发展中医药产业,建成9个规模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6万亩,有 6家中药材无硫烘干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8300吨。铁力市还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黑龙江唯一以道地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和省级中药材基地建设示范县。2025年顺丰在铁力市设立子公司(全国唯一县级市设立子公司),顺丰仓储冷链物流中心等基础配套项目即将投用,为北药标准化基地建设等奠定基础。
(三)农林产品资源及产业情况
1.水稻产业链发展情况。铁力市坐拥168万亩广袤耕地,水稻、玉米、大豆构成主要种植版图。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75.14万亩,绿色有机水稻认证面积高达48.64万亩,占比64.7%。水稻产量30.5万吨,占伊春市水稻总产量的98.97%,是伊春的水稻主产地;“铁力大米”凭借卓越品质,一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成为区域农业的亮眼名片。以铁力九河泉、金海粮米业、芗禾米业等重点企业为引领,壮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规模,提升水稻种植加工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积极引进一批稻米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发展方便米饭、营养米粉以及米糕、米饼等健康、营养、休闲米制食品。适度引进一批大米副产物加工企业,生产大米蛋白粉、米糠油以及稻壳饲料等产品,提高碎米、米糠及米壳等稻谷加工副产物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铁力大米”标准化种植、储存、初精深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生产体系,促进水稻资源就地转化。
2.玉米产业链发展情况。2024年铁力市玉米种植面积46.09万亩,玉米产量19.8万吨,在全市占比近42.7%,是伊春市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立足铁力及周边地区玉米种植优势,加快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绿色黏玉米种植面积,推动本地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以福生冷冻食品、玉双食品等重点企业为引领,推进玉米精深加工。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黏豆包、东北煎饼等玉米方便食品的生产规模,丰富产品结构。围绕玉米食品、玉米淀粉和酒精产业链,大力招引一批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玉米棒、爆米花等玉米休闲食品,玉米糊、玉米片等玉米方便食品以及玉米淀粉、玉米淀粉糖、氨基酸、食用酒精等玉米生物发酵类产品,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适度引进一批饲料、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企业,加强玉米种皮、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副产物的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玉米产业综合效益。打造铁力市绿色、高效的现代玉米全产业体系。
3.大豆产业链发展情况。2024年,铁力市大豆品种为非转基因高蛋白、高油大豆,种植面积55.93万亩,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1.37%,是铁力市除水稻外种植规模最大的作物。大豆总产量达6.05万吨,将近伊春全市大豆总产量的24.43%。依托铁力及周边伊春市区、嘉荫县的大豆种植规模和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大豆良种优势,强化非转基因高蛋白、高油大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隆泰腐竹”等豆制品生产基础上,适度引进一批国内豆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豆腐、腐竹等生鲜豆制品,豆腐干等特色风味休闲豆制品以及豆浆、豆奶等大豆饮品,进一步壮大铁力豆制品产业规模,打造大豆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引进一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非转基因压榨大豆油、大豆调和油等产品;积极引进一批大豆磷脂、大豆蛋白等大豆精深加工技术领先企业,提高油胶、大豆粕等大豆压榨副产物利用率;进一步强化全市“大豆种植—大豆榨油—大豆磷脂—大豆蛋白”的产业链条,提升铁力大豆加工转化率。
4.食用菌产业链发展情况。依托铁力市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环境和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基础,以“打造中国北方核心食用菌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伊春黑木耳”为品牌优势,以桃山镇、神树镇、桃山局和双丰局为重点产业承载地,大力引进一批集黑木耳标准化种植与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与伊春市林科院、农研中心等本地科研机构合作对接,开展铁力市黑木耳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木耳休闲食品、木耳罐头食品和木耳保健食品等木耳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即食木耳、木耳小菜、木耳酱、木耳粉等产品;依托铁力及周边县市的黑木耳种植资源,适度引进一批黑木耳栽培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企业,投资生产有机肥料等二次深加工产品,促进铁力黑木耳产业绿色发展。可以考虑引进相关企业。
(四)铁力市钼资源及产业情况。铁力市矿产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境内已探明各类矿石超 60 种,其中 10 余种具备可观开采价值。这里的矿藏分布广泛且储量丰沛,尤其以钼矿资源最为亮眼。已探明钼矿矿石总储量达 8.14 亿吨,钼金属量高达 75.18 万吨,单体矿规模雄踞亚洲首位,堪称中国钼矿资源的 “富矿之都”。鹿鸣矿业2024年钼精矿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0.5%。除钼矿外,铁力还蕴藏着铁矿、铅锌矿等多种金属矿产,以及石英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多元矿产组合为区域资源开发与产业延伸奠定了坚实基础,正逐步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铁力市大力招引钼尾矿综合利用企业,加大钼尾矿专项研究力度,研究出综合利用新工艺,对已有的钼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难度及简化工艺。其次,根据钼尾矿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磁选、浮选流程,综合回收钼、铜等金属矿物,以及石英、长石、方解石等有价脉石矿物,大幅提升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最后,探索钼尾矿新的应用途径,扩大尾矿的适用范围,应用于混凝土、微晶玻璃、发泡陶瓷墙材、免烧砖、保温材料、光催化自清洁材料和硅肥制备等,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应用转化,推动钼尾矿综合利用良性发展。
(五)畜禽资源及产业情况。2024年,铁力市生猪饲养量47.9万头,牛饲养量4.5万头,羊饲养量6.1万头,家禽饲养量 940.6万只;鹿存栏1355只。铁力市将大力发展“两牛一猪”、肉鸡、鹿、羊等产业,希望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畜禽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高端品牌化肉类精深加工,盘活闲置资源,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形成立体化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产业链向中下游屠宰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加大对农牧循环养殖、猪肉加工与品牌体系建设等发展政策支撑,推进铁力市生猪产业结构升级,将铁力市打造成黑龙江生猪核心育种区+生态养殖区+屠宰精深加工区、副产品综合加工区;立足铁力市肉/蛋鸡产业基础,重点引进禾丰牧业等全国知名肉鸡养殖企业,盘活原集佳牧业闲置资产,建立新的肉鸡屠宰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链向中下游屠宰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形成“屠宰企业+合作养殖户”双赢模式。积极引进一批牛/羊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建立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牛/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无害化处理、产品深加工等各环节相衔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建立优质牛/羊家庭牧场,打造有影响力的牛/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