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时  效:
名  称:
关于铁力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铁力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05 11:03来源:铁力市发展和改革局访问量:
字体:

关于力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书面)

—202317日在铁力市第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市发改局局长 王 宇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多重风险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我市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持续加快恢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上游,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一)主要经济指标争先晋位、稳中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84亿元,同比增长5.5%,较年计划低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3.8%,较年计划低0.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0亿元,同比增长54.4%,较年计划高出44.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86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年计划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4.28亿元,同比下降3.5%,较年计划低11.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较计划指标低1.2个百分点。兑现了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庄严承诺,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三次产业经济联动发力、稳中提质。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完成粮食播种156.4万亩,总产量达到48.3万吨。新建高标准农田18.45万亩,落实绿色有机食品监控面积45.7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21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机械化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8%、98.5%、99.5%。建成规模种植基地9处,中药材种植面积由3.27万亩发展到9.44万亩,年加工能力达到7300吨。生猪存栏20.4万头,出栏28万头,冷水鱼、林蛙水产品养殖1.29万亩,产量达到3489吨,同比增长30.9%。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9.93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经济加快转型。经开区实训基地、工业蒸汽顺利完工,3停产停建企业清理盘活,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黑臻食用菌、益木坊木业、鼎石建材3户规上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实现44.58亿元,同比增长28.9%。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8.75亿元,同比增长4%。第三产业有序复苏。出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成功举办第五届区域旅游文化节,全年预计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收入7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425户,新培育规上企业1户。改造村级快递网点57个。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实现6952万元,同比增长10%。存款余额预计达到197.38亿元,同比降低5.89%,贷款余额预计达到43.31亿元,同比增长30.85%。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5.6亿元,同比增长4%。

(三)要素发展动能释放加快、稳中趋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综合运用专业招商、以商引商、乡贤招商等方式,先后与龙源电力、中铁资源等一批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全年落地项目10个,实际到位资金11.8亿元,同比增长68.3%。有效投资强劲拉动。全市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63个,其中28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及伊春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7亿元,投资完成率136.7%;我市3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9亿元。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9.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8个,到位资金2.1亿元,同比增长246.6%。

(四)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稳中有进。全年投入民生领域资金25.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6.5%。公共服务全面升级。投入4506.3万元,改善19所学校办学条件,新建市第四幼儿园,高考本科进段率达到99.4%。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医院传染病区改造、乡镇卫生院及益康社区附属工程投入使用。开展“兴安铁力杯”等各类赛事活动9场次,举办“骊马放歌”等文艺演出200余场次,呼兰河之声大舞台建成投用。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新增城镇就业21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400万元,惠及群众10385人次。启动物价联动补贴4次,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13.8万元,惠及城乡困难群众45230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和98%,医保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城乡面貌焕发新颜。投入9800万元,改造楼房75栋、庭院24.5万平方米,惠及老旧小区群众5000余户。新建改造供热、供水、污水及燃气管网46.9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口袋公园4处,提质改造绿地5公顷,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初检。完成社会管理综合数字化指挥中心建设,城市管理日趋精细。高标准实施19个村屯、1个林场所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工程,乡村颜值持续提升。建成秸秆压块燃料加工站14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高标准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划定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45万亩,落实耕地轮作9.19万亩,治理侵蚀沟140条,完成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1.85万亩,落实森林资源管护25.78万亩,获全国“三北”科学绿化试点县荣誉。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大力开展城镇燃气、自建房屋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涉毒、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平安稳定局面持续巩固。

在全面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县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是民生保障仍有短板弱项。三是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社会治理还存在短板和不足等。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抓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形成共享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铁力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着力做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扩量壮大特色产业。合理优化种植结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粮食产量增长2%,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作物种植。加快培育湖羊、林蛙、冷水鱼等特色养殖业,加快年产10万吨化肥、松风食品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设。推动葵花药业、盛邦药业、亿达鸿药业、同仁堂项目加快建设,以及中兽药饲料研究中心和产业项目投产。赋能工业升级。抓好工业企业运行分析调控,推动矿业及矿产品深加工、木制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品质金刚石规模化生产、黄金智能电子腕表等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设计经济新引擎盘活园区“僵尸企业”和低效用地。确保年内新增规上企业2户、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户。优化三产融合。推进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推进康养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商贸流通、服务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释放消费活力。

(二)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扩大投资稳增长。高标准抓好项目建设。紧盯项目“四率”,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四季会战”,确保完成当年投资计划。高起点抓好招商引资。实施招商引资突破行动,不断创新政策抓招商,力争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投产。实际利用内资实现16.2亿元,同比增长35%。高效率抓好谋划争取。紧盯国投省投资金、债券资金、金融工具支持方向,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最大限度争取资金支持。高质量抓好项目入统。推进项目统计规范化建设,确保符合统计入库标准的项目及时入库,做到“应统尽统”。

(三)加力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提升能级。持续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四网”改造、城市易涝点治理,新建垃圾中转站7座。整顿和规范物业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积极推进呼兰河、铁甲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项目。依据2022年末储备土地计划结转及2023年储备土地计划,做好本年度土地收储。加快推进铁力、日月峡站前广场土地和房屋征收及项目建设。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天更蓝”,常态化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强化秸秆禁烧网格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严格做好 “散乱污”治理,确保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只增不减;让“水更清”,持续开展“清四乱”“亮剑护河”等专项行动推动依吉密河治理(三期)、小白河综合治理、桃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让“土更净”,扎实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落实耕地轮作试点2万亩,治理52条侵蚀沟,持续提高黑土地质量。让“山更青”,深入开展森林督察等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湿地违法行为。推动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森林火灾高危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做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持续扮靓美丽宜居乡村强化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推动7个乡镇24个村人居环境整治,修建5条农村公路深化乡村文明建设,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四)加强社会保障兜牢民生底线增进福祉。持续增强“获得感”。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退役士兵安置等政策,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10个新建市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推动广元老年公寓、托育中心和9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幸福感”。推动薄弱学校改造,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快干流体育公园建设,持续举办“骊马放歌”“兴安铁力杯”等全民文体活动。持续巩固“安全感”。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强化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力度。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救援能力建设,合建22处消防水鹤及消防栓,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五)加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加快构建税务执法、服务、监管新体系。巩固国企改革成果,鼓励支持国企做大资产规模、提升信用等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领办帮办代办机制,大力推广“免申即享”惠企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扩大“信易+”场景应用,助力民营企业破解融资瓶颈。强化民生领域改革。推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务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深化 “三医联动”改革,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

各位代表,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以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做出表率的昂扬姿态,同心协力、真抓实干、笃行不怠,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铁力新篇章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