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力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1年12月12日在铁力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王卿江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和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及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伊春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疫情防控保持“零病例”和“零输入”,县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争先晋位、“跳起摸高”,综合实力跃居全省中上游,“六稳”“六保”任务扎实推进,就业物价整体稳定,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呈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跳起摸高、稳中加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85.5亿元,同比增长10.5%,完成年计划的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5%,较年计划高1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1.7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年计划的1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62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年计划的10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较年计划高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较计划指标低0.8个百分点。兑现了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十四五”开局各项目标。
(二)三次产业经济协同发力、稳中向好
农业经济稳固前行。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绿色、有机食品监控面积达到45.7万亩,绿色食品标识达到45个,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9.8万亩,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量达到66.5万吨,实现“五连丰”。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发展到8.1万亩,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铁力平贝节”暨“寒地龙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畜牧业稳步发展,生猪、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51.3万头、5.4万头、4.8万头和1260万只,规模化养殖场达到50家。农业投资步伐加快,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中药材数字化基地、秸秆综合利用、松风食品百万头生猪屠宰等项目25个,当年完成投资4.0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43.3亿元,同比增长4%。
工业经济加快恢复。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重点培育中基华业、家乡米业和翔远矿业等3家纳规潜力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培育普吉科技、瑞禾农科、东鹿药业、金海粮米业等科技型企业4户,兑现研发后补助资金231.8万元。持续提升经开区承载能力,工业蒸气、创业就业、实训基地、道路及附属设施维修改造等工程加快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7.2亿元,同比增长36.5%。
第三产业平稳复苏。旅游市场日趋升温,双丰镇建国村红色旅游村、酒章文创特色旅游景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大长朝鲜族风情园、途远萌宠部落建成投入运营,成功举办第四届区域旅游文化节,铁力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收入预计实现5亿元,旅游人数达到130万人次。商贸物流业有序复苏,推进北药冷链物流仓储中心、电商进农村示范县、规范化村级快递网点建设,引进“橙心优选”等社群电商企业,全年销售农特产品近百万单。外贸进出口小幅增长,总额预计实现5170万元,同比增长2.4%。金融服务业稳定发展,存款余额预计达到164.9亿,贷款余额预计达到35.7亿,分别同比增长0.5%和0.9%。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4.9亿元,同比增长8%。
(三)要素保障动能加快释放、稳中提质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集中签约7次,签订项目40个,签约额41.85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7个,总投资49.5亿元,到位资金10.4亿元,同比增长66%。项目建设强劲拉动,全年实施重点项目89个,其中纳入省百大项目1个,列入伊春市重点项目24个,分别完成投资12亿元、6.9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41.2%和136.3%。对上争取力度不断加大,深入研判投资导向,共争取各类资金26.1亿元。
(四)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稳中有进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纳入“三类监测人群”65户127人。紧盯项目带动、稳岗就业两个重点,投入各类扶持资金3825万元。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战略机遇,科学编制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谋划储备项目197个,总投资59亿元。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开展“春风春绿”专项行动,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年清运量达5万吨。实施村庄绿化941亩,栽种绿植51.4万株。新增及提质改造城市绿地35.7公顷,新建口袋公园5处5公顷。打造9个美丽宜居村庄候选村(林场所),年丰乡年丰村被确定为2021年省级龙江民居少数民族类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36个,总投资5.7亿元。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成果,改善农村路网23.5公里,维修农村公路2万平方米,重建农村危桥8座。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城市供热管网改扩建、二水厂改造、老城区污水管线改造等工程,新建城市供热管网26.8公里,改造农村老旧供水管网64.6千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大安河金矿尾矿库治理、神树镇神树村污水治理等工程,依吉密河、呼兰河地表水质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完成封山育林及退化林修复2万亩,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预计达到90%以上。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73.5吨、136万个。建成14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站,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7%,区域空气、土壤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社会民生保障有力。始终保持财政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民生标准只升不降,有力保障各项民生支出需求。全年投入各类民生保障资金25.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7%。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2573名,失业人员再就业139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46人,分别完成计划指标的118.6%, 118%和124%,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养老及失业、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637元/月和4812元/年,增幅分别达5.5%和9.5%。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教育事业更加进步,投入9722.9万元,推进实施马永顺中学维修、第一中学体育馆改造、铁力镇中心幼儿园、第六小学食宿楼、新建第八小学校操场等优质均衡学校补短板项目,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县管校聘”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更加惠民,投入1.26亿元,实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综合体系、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等项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投入3934万元,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实现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开展“书香中国”“党史展”“骊马放歌”“红心”艺术团送文化下乡、“韵动芳华”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举办铁力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区域运动会、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此外,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拥军优属、统计审计、公安司法、应急抢险、档案市志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成效,社会和谐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在全面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仍然不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品牌化市场占比低,特色产业效益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工业转型升级慢,倚重倚能特征明显,能耗形势严峻;服务业小且不优,新业态发展不快。二是项目投资中重大项目少、带动力不强;新招引项目少、落地投资规模偏小,尚未形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城乡配套功能尚不完善,民生事业、公共服务不能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等等。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既是深入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又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年,做好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锚定“抓增长关键、抓运行保障、抓止滑回升、抓调度服务、抓民生实事”等目标,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奋力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会议已召开,请慎用喜迎、迎接。
202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确保全年计划目标顺利实现,着力做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推动产业经济争先晋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种养业向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发展壮大芗禾农业、福生冷冻、玉双食品、隆泰果仁等食品加工企业,推进高标准农田、绿色水稻优质高效示范县等重点项目建设。抢抓“两牛一猪一禽”发展机遇,推动生猪、肉鸡、湖羊等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进松风食品、综合屠宰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数字兴农”战略,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省数字农业示范县建设。聚力道地药材产业,抓好新增长极培育、集聚集群发展,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加强药食同源食品、保健品开发,完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功能,推动“中医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绿色新型工业。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发挥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小呼兰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传统工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氧化钼、钼铁、尾矿综合利用等项目,支持铁、金、玉石等资源开发利用及木制品加工提升向中高端产业迈进。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域内山水生态、民俗人文、运动健康等特色资源,壮大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户外拓展、自驾旅居等业态,开发鱼米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滑草滑雪、温泉水疗等产品,建设学农劳动、研学实践、科普教育等实训基地,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网络体系、前端仓库和物流设施建设,扶持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经营主体,培育助农直播间、移动菜篮子,促进“文化+旅游+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以扩大有效投资为重点,推动项目建设抓实落细。优化项目生成储备。紧盯国家和省投资导向,调整优化2022年项目谋划储备,加强项目资金争取。紧抓伊春市与茂名市战略合作机遇,盯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民企、沪企合作,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引进落地。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在用地报批、环评、施工许可等服务事项上用好容缺后补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小白河水库、水美乡村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大森农肥业、安嘉乳业奶粉生产等项目投产达效。加强项目监督服务。严格落实处级领导包抓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等全过程监管。
(三)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发展环境释放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健全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能力。加快推动“四权改革”,紧盯确权、赋能、定价、交易、监管5个环节,压茬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进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地,探索“受审分离”新模式,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科技交互联动,实施科技孵化器+检验检测中心、蓝天制药中药车间技改等项目。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炬领智科、林之蛙、四宝生物等企业创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四)以提升 建议修改为 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城乡能级品质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统筹推进“三落实一巩固”,用好用足过渡期衔接政策。投入4424万元,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龙集团捐赠资金等12个项目。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创建。编制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巩固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成果,推进铁力镇东兴村、农场砖厂及农村居民点撤并。扎实做好“六清一修一改一建”,创建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市,争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0个、示范庭院147个。推进城乡能级优化。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3.9千米。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污水截流、污泥处置、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新建城市口袋公园、停车场、博物馆、呼兰河之声大舞台等。计划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2个,当年计划投资5.1亿元,推进城乡发展整体性协调性有效提升。
(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严格落实“四禁”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城乡增绿20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中幼龄林抚育、退化林修复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严格做好工业废气、采矿区、建筑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管控治理,实施工业蒸汽工程,新建10t/h生物质成型燃料蒸汽锅炉1台,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固废、危废、医废科学规范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92%以上。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呼兰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强依吉污水处理厂、双丰林业局、桃山林业局污水处理厂监管,确保依吉密河、呼兰河等地表水质稳定在Ⅲ类水体以上。
(六)以保障改善民生为目标,推动短板弱项加快补齐。优先做好就业保障。加大“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新服务”三位一体帮扶机制落实力度,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2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00人。统筹推进社会民生。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保障,推进实施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体检中心和肿瘤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医共体公共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建设等重点项目。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新建马永顺中学综合教学楼、完善第八小学等19所学校配套设施。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强“智慧校园”“数字校园”“未来校园”建设应用。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文艺表演、体育赛事等各类文体惠民活动。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异地户籍常住居民医保和高龄审批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政策应享尽享。全力维护和谐稳定。深入实施“八五”普法,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维护“五大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幸福美好生活需要。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同心协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担当实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铁力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会议已召开,请慎用喜迎、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