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时  效:
名  称:
铁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铁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04-27 08:40来源:铁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访问量:
字体:

 

第一章  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既是铁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五年,又是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奋发作为,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这五年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和伊春市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推进三次创业,加快跨越赶超”的主旋律和“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总基调,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一发展主线,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高度

 

按现价计算,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74亿元,比2010年增加25.2亿元,年均增长6.4 %,是2010年的1.5倍。其中,市属生产总值实现5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4%,比2010年增加17.7亿元,年均增长7.9 %,是2010年的1.5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01亿元,比2010年增加3.96亿元,年均增长24%,是2010年的2.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9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16亿元,年均增长15.2%,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9亿元,比2010年增加10.8亿元,年均增长13.8 %,是2010年的1.9倍。过去的五年,我市历史上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十大优秀县行列。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最佳经济转型示范市、中国绿色生态水稻示范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餐饮服务示范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标兵城市、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等诸多荣誉,铁力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日益提升。

 

第二节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振兴及省实施“五大规划”和发展十大产业的政策机遇,全面“提速、提质、提效发展,努力提升一产、做强二产、搞活三产坚定不移地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发展三次产业,形成了以产业项目为点、以优势产业链为线、以工业园区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经济发展体系,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全面升级。过去五年,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快速提升的时期。

工业形成集聚发展新格局认真落实“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战略要求,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攻坚,抢抓机遇建设省级工业园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累计投入4亿多元,先后完成园区服务中心、与高速路连接大通道、给排水等2.79平方公里“七通一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伊春市唯一的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为伊春林区工业林外集聚发提供了平台20122015年,入驻园区产业项目达到26个,总签约额50亿元,已完成投资29亿元,隆泰食品、哈德恩新型合金钢耐磨材料、玉梅农机、琦峰管业、中佳建材等20个项目投(试)产;过去五年,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3个,完成引资额67.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8.2亿元,年均增长18.4%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工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投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加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以生态、绿色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初具雏形。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0.3亿元,年均增长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8亿元,年均增长7.9 %;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2.2 亿元,年均增长4.4%1.9%规上企业由2010年的 21户增加到26户,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增加了5 户;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7个,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

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实施“精粮、扩菜、促牧、兴企、富民、美村”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农业和农村呈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养加、粮经饲比例协调发展,绿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绿色有机食品面积发展到42.7万亩,比2010年增加6.6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数达到2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家,签订订单面积43万亩,比2010年增加7万亩,带动农户1.6万户。食用菌总量3000万袋,比2010年增加2590万袋。建成设施蔬菜规模小区3处。畜牧规模化养殖发展到11个基地72处小区。奶牛存栏1.95万头,生猪饲养量41.7万头,家禽饲养量1383.1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1.6%36.9%5.2%2015年,市属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6.8亿元,年均增长14.5%,占农业总产值的45.7%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玉米双增二百等省部级农业科技项目。五年累计实施高产创建示范面积364.5万亩,万亩示范片57个,推广优良品种14个,推广新技术16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4%,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分别比2010年提高9个和1个百分点,先进技术到位率达到100%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有序发展。构建了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9家,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加132家、18.7万亩。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完成渠首改造及配套工程21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新建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车间10处、集中育秧小区31处。市属粮食总产量35.6万吨,比2010年增加5.8万吨,年均增长3.6%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37.8亿元,比2010年增加17亿元,年均增长8.8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1360元,年均增长11.4 %

现代服务业持续提速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为导向,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全力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地位进一步提升。坚持高起点站位,整合旅游资源开发、路径选择、市场定位,编制了《铁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一盘棋格局。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旅行社发展到4个,星级宾馆饭店4个,有接待旅游团队能力的旅馆246个,餐馆362个,旅游购物商店25个,旅游商品生产企业7户,开发旅游纪念品50多种,旅游文化娱乐场所12个,三纵五横便捷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500人,间接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形成了铁力、桃山、朗乡三大旅游区,森林漂流、滑雪狩猎、登山探险、休闲养生、民俗风情、生态观光6大精品旅游项目,以及10多条精品线路和20多个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集群。以依吉密河漂流、朗乡石林、悬羊峰、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夏季休闲避暑旅游产品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夏季休闲游走在全省的前列;以日月峡滑雪场为代表的冬季滑雪游成为省内重点线路之一,东北最大的水上乐园水伊方备受游客瞩目,先后成功举办了依吉密河首漂、日月峡滑雪场首滑、首届中国铁力依吉密漂流节、国际瑜伽合唱节和“山水铁力、快乐家园”美食节等28届次节庆活动,铁力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142万人,旅游收入10.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54.2万人和6.8亿元,年均增长10%21.4%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新建总长2300米、宽20米的高品质步行商业街,吸收330户商铺入驻,改善了市民休闲购物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扩建了正阳综合市场,新增经营业户64户,使全市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发展到4户,方便市民消费。松涛物流、公路货运站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铁路物流中心启动筹建,物流公司发展到16家,快递公司发展到1553个网点,年货运量70万吨。引入新的投资者,地下商业街和凯马特超市繁荣发展,商务酒店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和客房部分装修,新建大润发超市完成了主体工程和室外装修,五一街商圈建设基本完成。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强化对金融事务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农村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9家。保险事业蓬勃发展,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进驻我市的保险公司14家。积极开展诚信示范企业创建和企业信用评级,全面启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6家。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0.1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住户储蓄存款99.5亿元,年均增长14.5%;各项贷款余额41.3亿元,年均增长8.2%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抢抓“互联网+”重大发展机遇,组织电商办实施精准推进,成功引进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县级运营中心和第一批35家村级服务站建成运营,苏宁易购等电商项目相继落地。证券、中介咨询、邮电通讯、文化娱乐等行业同步发展。2015年,第三业增加值实现23.6亿元,比2010年增加8.9亿元,年均增长6.4 %

 

第三节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五年来,民生累计支出56亿余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年均超过75 %,是“十一五”时期民生支出24亿元的2.3倍。高质量地完成增加职工工资、改善公共服务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和惠民工程148件,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需求相连的社保、教育、医疗、救济救助和优抚等条件逐年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4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民生工作十强县之一。过去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累计投入1.3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9所公办幼儿园、改造17所学校,新建体育训练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公用经费、家庭困难住校生补助、中职助学等政策,实现了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规范普惠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6%,比2010年增加12.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15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高中教育快速特色发展,实施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工程,高考累计考入二表以上本科院校2678人,2015年高考二表以上入段率达到73.6%,比2010年增长22.3个百分点,实现五年连续增长。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实施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累计培养1,000余名职高生,职高升学率达99%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累计投入2.99亿元,建成协调发展的医疗保健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信息化和医疗保障体系,有力推进了城乡卫生一体化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新建市中医院、益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5个项目,改造升级7个乡镇卫生院。购进数字X线机、CT、核磁等现代医疗设备262台(件)。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相继晋升为二甲医院。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提高新农合保险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参合率99.7%。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人。文广体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1.02亿元,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五大“文体惠民工程”建设,投资4000万元新建市民健身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文体设施更加健全,建成覆盖市、乡、村三级文体基础设施网络,并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开展骊马放歌、文化讲堂等文化活动50多场。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放映数字电影5000场,实现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累计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多次,年参加全民健身运动10多万人次,成功举办市十运会和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800人代表我市在省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上进行精彩表演,群众文体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帮扶下岗失业和失地农民再就业、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临时救助、养老保险等政策。就业和再就业稳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万人,年均增长16.4%,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6万人,劳务输出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 %以内;社会保险持续扩面,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2万人,覆盖面均达到95%;工资收入和住房公积金匹配比例大幅增长,五年累计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增资2260多元,为离退休人员人均增资1543元,住房公积金匹配比例由5%增至10%。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趋完善,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0%以上;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171起,为农民工等劳动者解决拖欠工资2302万元,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08元,年均增长11.7%民政事业长足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程,由解决基本民生向着力改善民生拓展。基本建立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以慈善援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对象2.7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由221元提高到500元,比2010年提高279元。农村低保对象0.4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3500元,比2010年提高23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率98%,比2010年增加 2个百分点。养老服务机构从10个增加至27个。此外,科技、计生、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民政双拥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消防森防、安全生产、信访、治安综治等形势总体平稳。

                     

第四节  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承载能力再上新台阶

 

五年来,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发展定位,大力改造升级城市环境,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和形象及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迈进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标兵城市行列。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效显著。累计投入55.1亿元,完成住房建设4万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52项,改造面积99万平方米, 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新建楼房面积429万平方米,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新建廉租房和公租房1733套、9.5万平方米,填补我市空白;改造农村泥草房及危旧房1.3万户,面积181万平方米,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74万平方米,累计3.7万户居民受益。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城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城市设施全面改造升级。累计投入5.2亿元,完成新建和改造“三供两治”、道路改造、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维修管护等工程35项,新增供热面积35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极大改善;新铺和改造供水管网8074延长米,城市供水系统逐步完善,天然气入户安装7366户,日供气量2万立方米,结束无管道天然气使用的历史;新建日处理生活垃圾240吨的垃圾处理场,新建占地3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场,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100%新建、改建道路20.8万平方米,市政道路“五横十一纵一环”框架基本形成;完成铁力公园升级改造、铁甲河景观带改造、滨河景观大道和西河步行景观桥建设,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高;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城市技防和数字化城管系统投入使用,城市功能和形象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新建改建农民住宅1465瓦化率87%水安全工程61,解3.6万人安全水,用自7.9万人,2010年增28百分点。重点开展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