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时  效:
名  称: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4-07 15:41来源:信息中心访问量: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11126日在铁力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3+X”经济发展战略不动摇,积极推进“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铁力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78,570万元,同比增长16%,其中市属生产总值实现356,550万元,同比增长16.4%;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0,451万元,同比增长41.9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54,140万元,同比增长70%

——四大攻坚战和二十二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全力推进四大攻坚战,道路格式化工程完美竣工,五星级宾馆、“清河骊景”新区、铁甲河治理工程有序推进。二十二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五一大街改造、环城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项工程全部完成,农资农机市场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库扩建等投资较大、工程量多、跨年度的工程任务过半。四大攻坚战和二十二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城乡面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显现出了巨大推动作用。

——“3+X”经济发展战略取得新突破。以矿产开发业为主的“石头”产业发展迅速。中铁集团投资开发的鹿鸣钼矿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二股三林班铁矿进入开采阶段,大安河金矿产权得到明晰并进行试生产,铁矿、大理岩矿等矿种的开发都取得新进展。以“水稻”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九河泉米业新上10万吨精米加工项目正式投产,年加工水稻能力达到30万吨,成为全省20个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之一。乳制品、肉鸡、速冻食品和山特产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呈现出了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小城山、石帽顶子山、耳朵眼山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0.7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已经并网发电,五花顶子山、神树东山两个在建风电项目进展顺利。浙江华仪风电公司与铁力市、桃山林业局分别签署了桃山地区风电项目开发协议。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编制完成了《铁力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景区提升策划》,漂流、滑雪两大旅游主打产品不断做强。以制药、木材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X”产业发展百花竞开。葵花药业伊春公司、蓝天制药、神树制药三户企业全部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生产效益明显增加。方尧笔业、恒辉木业等木材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生产,木材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全市区域工业增加值实现118,560万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实现 86,960万元,同比增长 28.5%

——“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取得新进展。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成功承办了铁力区域“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论证会,编制完成了《铁力区域“1+5”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推动铁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发展主体之间建立了政策对接、项目对接、产业对接和规划对接的协调机制,在招商引资、对上争取、项目推进等方面的合作成效显著,区域合作整体效能不断提升。城市东出口改造、“清河骊景”等城建合作项目有效改善了城市整体面貌,打造了城市新亮点;益民农机合作社、铁力林业局黑河奶牛养殖场、双丰茂林农场土地整理、集佳牧业百万只肉鸡养殖基地等农业合作项目促进了区域现代农业的提档升级;铁力城区污水治理、供热管网改造等社会事业合作项目有力改善了区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区域矿业开发、清洁能源利用等项目也通过合作呈现出蓄势前行的良好态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喜人。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实现29.8万吨,同比增长8%。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全面提高。实施了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等省部级农业科技项目,建立超级稻百亩方4处,千亩片2处,水稻高产创建万亩核心区8个,大豆万亩核心区1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89%;有机水稻示范基地面积比上年增加1,850亩。奶牛存栏1.92万头,肉鸡出栏1,002万只、生猪饲养量28.2万头,分别增长12.1%10%2.1%。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4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8亿元。农业产业化体系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产值实现6.98亿元,同比增长13.9%。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组建了九河泉农机合作社、东升农机合作社和益民农机合作社,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1.6万千瓦。对上争取到国投4,800万元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北关灌区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通村公路建设29.7公里,9个村屯村内巷道全部实现了硬化。实施了双丰镇春光涝区治理工程,受益面积8,000多公顷。实施10个村饮水改造工程,解决了6,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10个村屯规划编制工作,新建砖瓦化住房400栋,改造危房100户。完成了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双丰镇2个农村社区建设,新建农家连锁店9家。新农村教育学校培训农民1,200人次。

——城市面貌呈现日新月异新景象。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四纵九横一环”道路交通新格局基本形成。在各项道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大气魄、大手笔运行地下管网建设,一次性同步完成了主要道路地下给排水、供热、燃气、通信、电力等管网建设,杜绝了路面无序开挖。全力推进了供热扩容改造、供水管网改造、供气管道铺装、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的基础功能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取得重大突破,工程审批实现历史最多,全年共完成棚户区建设面积76.5万平方米。城市环境显著改善。群众期盼多年的铁甲河治理工程顺利实施,不仅彻底改变了河水两岸的人居环境,更为铁力小城增添了流动的灵气。高品位打造了步行街西段改造工程,总长千米的步行街道已经成为市民购物、休闲的中心活动区。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推进,全市栽植绿化树木1.2万株,花卉60万株,新增绿地4.5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及各类景观灯642盏。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实施了5个弃管楼房物业小区规范化改造,小区环境显著改观。开展了治理城市“三乱”行动,市民关爱城市的意识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展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新景象。

——招商引资和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有利契机,加大招商力度,完成重点引资项目18个,招商引资实现5.7亿元,同比增长76.8%;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434万美元,同比增长43%。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对上争取资金创历史新高,全市共争取到位专项资金5.2亿元,同比增长48.4%。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火柴厂改制平稳运行,全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结束。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寄宿制第十中学和市一中体育训练馆即将投入使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取得可喜成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市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骊马放歌”、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成功举办。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投资2,005万元的市中心敬老院正式投入使用,1,254名上山下乡老知青和2,218名“五七工、家属工”被纳入养老保险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面达到73%。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366万元,优抚资金416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016万元。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落实,人口出生率为4.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550元,同比增长 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60元,同比增长13.6%。严厉打击各类刑事案件,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顺利通过“五五”普法验收。人民武装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通讯、电力、气象、环卫、残联、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审计监督、金融保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件,政协委员提案29件,办结率100%。充分发挥市长专线的服务作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坚持依法执政,严格规范权力运行制度,重点约束经济领域执法行为,为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制度,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深入推进政府廉政建设,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回顾“十一五”时期,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改革发展的巨大压力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巨大考验,紧紧抓住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晋升两个位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加228,096万元,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2,331元,是2005年的1.9倍。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加62,026万元,年均增长15.6%。农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加105,671万元,年均增长16.5 %,粮食总产量比2005年增加15.3万吨,年均增长15.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1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3 倍。 全口径财政收入在2007年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到2010年,仅用3年时间,全口径财政收入又突破2亿元,比2005年增加12,358万元,年均增长20.37%,在全省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进度排名中最好名次第九。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展现了铁力大发展快发展的雄心壮志。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市情,科学定位,“3+X”战略和“1+5”模式全面确立。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地缘优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定位我市发展战略,确立并坚定实施了“3+X”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并推进了铁力区域“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而使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举措更加有力。以“石头、水稻、风”为主导的重点产业和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构成财源支撑、带动劳动力就业的其它产业,正在发展壮大;铁力区域“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经济专家的高度认同,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亮点。实践证明,我们实施的“3+X”战略,推进的“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完全符合铁力发展实际的,是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是科学发展观在铁力的具体化、实践化。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的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铁力的腾飞指日可待。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自我加压,多点攻坚,重点工程实施助推了铁力大发展快发展。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的新要求,我们坚持自我加压,奋力前行。通过对上争取、招商引资、政府自筹,集中财力和物力,以实施重点工程为载体,全力助推铁力大发展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对上争取资金14.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8倍。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6倍;累计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55项,是“十五”时期的1.2倍。特别是从2008年以来的三年中,我们结合铁力发展实际,有计划有重点的制定实施了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四个方面共60余项重点工程。重点工程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铁力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城乡环境,有效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助推铁力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的卓越功勋必将载入史册。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我们近年来始终坚持和追求的目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和棚户区改造大刀阔斧,实施项目84个,总建筑面积达191万平方米,比“十五”时期增加132.8万平方米。道路建设力度空前,改造和新建了建设大街、红叶大街、正阳大街、城南街、五一街、环城路等街路巷道,城市格式化道路基本形成。铁甲河治理、五星级宾馆、污水处理厂、地下商业街、步行街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引进吉林瑞祥公交公司投资建设的城市公交网络,结束了铁力没有公交的历史,15条线路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难题,居者“369”目标即将实现。供水和供热改制全面完成,解决了城区供水和供热的矛盾。纵观铁力小城,俯瞰铁力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畅达的城市街路,各具特色的休闲广场,相得益彰的美化景观,将铁力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装扮的无比光彩亮丽。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投资2.15亿元建设通村公路159695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累计投资7,951万元,修建和改造各类水利工程96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3万亩,新增除涝面积4.41万亩;累计投资2,170万元,建设饮水安全工程57处,解决了3.3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5%,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住房砖瓦化率由2005年的70%增长到85%76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宽带网络、建立了文化活动场所。我市农村呈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谐铁力建设取得历史进步。我们始终坚持富民优先,高度关注民生,让全市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组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66项,科技攻关项目46项,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三馆”建设基本完工。教育布局更趋合理,教育投入力度更为可观。累计投资7,781万元,新建和改造第十中学等中小学校舍26所,为47所义务教育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全市提前一年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高中入学率达83%以上,高考升学率达98%。累计投资4,212万元,新建市医院门诊大楼、加强了惠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服务面积2.6万平方米,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比2005年提高了44.8个百分点。加强食品药品市场整治力度,没有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和药害事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承办了全国象棋邀请赛、全国超级乒乓球联赛等国内体育赛事,民间声乐团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书法、绘画优秀作品多次在港、澳、台以及日本、俄罗斯等地展出。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投入320万元,加大推进清理执行积案力度,1,161件积案全部结案。投入5,800 万元解决了企业改制遗留的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

“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市、全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主产县(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优秀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全国优秀教学实验基地等国家级荣誉21个;荣获全省首批平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食品安全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绿化造林先进县、“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卫生城、生态园林城等省级荣誉称号128个。

各位代表,五年的实践波澜壮阔,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十一五”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部队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人均收入低,是我们的基本市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具体是:工业经济整体规模小,缺乏骨干企业,主导产业龙头作用尚不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较差,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待创新,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转变不快,工作创新有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

各位代表,我们充实而骄傲地告别了“十一五”,喜悦而自信地迎来了“十二五”。“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央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等相关政策措施,为“十二五”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国家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以及二期“天保工程”即将实施,我市已纳入规划区中重点推进的12个县(市)之一,这对于我们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全市经济发展整体上升,“十一五”积蓄能量持续释放,又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乘势而上,“十二五”就必定成为我们大有作为、大展宏图、实现美好愿景的崭新时代。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实施“3+X”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对上争取和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壮大经济总量;全力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城乡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铁力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展,全面建设富裕铁力、秀美铁力、活力铁力、和谐铁力、幸福铁力。

未来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6.3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市属71.6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800 元,年均增长15%,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12亿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3.6亿元,年均增长35 %。铁力的总体经济实力位次前移,力争居全省上游。

未来的五年,产业发展全面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全力做强“石头、水稻、风”三大主导产业,形成推动铁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加快推进木材精深加工、森林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生态北药、机械制造、建材制造等产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新材料、生物制药、生态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努力形成新的产业支撑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同时,努力扶持12户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提升产业档次,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到2015年,市属工业增加值达到223,180万元,年均增长20%

未来的五年,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15年,全市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农业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34.7亿元,年均增长12%;粮食总产量达到35万吨,年均增长3.5%。农村面貌欣欣向荣,农民增收能力持续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未来的五年,积极推动新型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依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重点,加快旧城区改造,全面完成建城区道路、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铁甲河改造等工程建设。到2015年,把铁力市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别致、环境幽雅、人民满意的宜居家园和幸福城市。

未来的五年,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率先在伊春市域内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水平达到省内发达地区同期平均水平;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健全,平安铁力建设成效明显,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68元,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13元,年均增长12 %。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2011年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2011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是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最后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全力确保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同步推进,努力在教育大发展、培育新财源、增加个人收入、建设新农村、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按照这一思路,今年要完成四个方面十八项重点工程:经济发展方面:1、瑞德选矿厂建设项目;2、宇祥热电新建热源项目;3、三禾制药新建项目;4、智远彩钢钢构项目;5、液态豆乳加工项目;农业农村方面:6、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7、安邦河渠首工程;8、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工程;9、保护性耕作项目;10、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11、农村饮水改造工程;城市建设方面:12、完善道路格式网工程;13、建设大街楼体立面装修工程;14、铁甲河绿化工程;社会事业方面: 15、标准化学校建设;16、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17、医疗资源整合工程;18、城乡标准化社区建设。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5.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为实现这些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以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3+X”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科学编制“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规划为依托,以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大项目建设为实施目标,提升产业层次,全面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工业增加值计划实现139,900万元,同比增长18%

做大做强“石头、水稻、风”三大主导产业。矿产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影响矿产开发的瓶颈问题,重点完成二股东山铁矿选矿厂和采矿场建设、瑞德矿业选矿厂和尾矿库建设。全力协助中铁集团加快鹿鸣钼矿一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大安河金矿探矿和选矿厂建设,使矿产开发业成为我市主要税源产业。水稻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以九河泉米业为龙头,推进水稻加工企业品牌整合步伐,加快开发方便米饭、米粉、米酒等产品,做精做大水稻加工产业。加快推进牛奶深加工,不断扩大乳品加工规模。投资2,825万元新上双蛋白液态豆乳饮品加工项目。风电产业方面,积极与区域内有关森工企业一道推进龙源、华仪、大唐等全国知名电力公司深度开发铁力区域风电产业,重点开发铁力东山4.95万千瓦、平顶山3万千瓦、朗乡五花顶子山及西山9.86万千瓦、老平秃5万千瓦风电项目。

加快推进其它产业同步发展。谋划和推进一批新的工业项目,重点推进智远彩钢投资6,000万元H型钢及EPS保温板项目、三禾制药投资4,100万元新厂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支持葵花药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综合制剂车间投产。同步推进恒辉木业家具生产线、集佳牧业改扩建项目投产达效。谋划打造铁力西部和东部省级工业园区,使之成为以农机农资经营、农副产品加工、物流服务、农业观光为主的综合产业带和制药、工业项目产业两大区域。  

(二)以建立合作机制为重点,扎实推进“1+5”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全面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体系,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互联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分享到: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